填料塔是以塔内的填料作为气液两相间接触构件的传质设备。
填料塔的塔身是一直立式圆筒,底部装有填料支承板,填料以乱堆或整砌的方式放置在支承板上。填料的上方安装填料压板,以防被上升气流吹动。液体从塔顶经液体分布器喷淋到填料上,并沿填料表面流下。气体从塔底送入,经气体分布装置(小直径塔一般不设气体分布装置)分布后,与液体呈逆流连续通过填料层的空隙,在填料表面上,气液两相密切接触进行传质。填料塔属于连续接触式气液传质设备,两相组成沿塔高连续变化,在正常操作状态下,气相为连续相,液相为分散相。 当液体沿填料层向下流动时,有逐渐向塔壁集中的趋势,使得塔壁附近的液流量逐渐增大,这种现象称为壁流。壁流效应造成气液两相在填料层中分布不均,从而使传质效率下降。
因此,当填料层较高时,需要进行分段,中间设置再分布装置。液体再分布装置包括液体收集器和液体再分布器两部分,上层填料流下的液体经液体收集器收集后,送到液体再分布器,经重新分布后喷淋到下层填料上。
填料塔具有生产能力大,分离效率高,压降小,持液量小,操作弹性大等优点。
填料塔也有一些不足之处,如填料造价高;当液体负荷较小时不能有效地润湿填料表面,使传质效率降低;不能直接用于有悬浮物或容易聚合的物料;对侧线进料和出料等复杂精馏不太适合等。
填料塔的发展史中*主要的是填料的发展史。早期以碎石为填料,碎石比表面积小,空隙率低,堆积密度大,造成塔体很重,逐渐暴露出其缺点。自二十世纪初至廿世纪中叶,曾兴起了对填料开发、研制的热潮。在这时期,先后出现了拉西环、Stedman金属纱网规则填料、弧鞍形填料、鲍尔环及矩鞍形填料等。这些新型填料的出现,使填料塔的操作性能得到显著改进。
填料塔操作时存在着气、液相在塔横截面上分布不均匀的问题,即气、液产生偏流,其结果必减少气、液接触机会,影响传质效果。液体的偏流称为“沟流”(channeling)。产生沟流的原因可从两方面考虑,一方面因操作时液体并不能全部润湿填料表面,于是,液体只沿润湿表面流下,形成沟流。另一方面是因为每个填料与相邻填料都有若干个接触点,该填料自某些接触点得到液体,又从某些接触点流走液体。液体来去之间总优先走近路。可见,即使填料表面全部润湿,仍存在液流不均匀问题。另一影响液流分布均匀性的现象是液体有朝塔壁汇集的趋向,即存在“塔壁效应”。液体自一个填料流至下一个填料的过程中,有向四周流开的可能。虽对一个填料来看,液体流向有倾向性,但对填料层整体来说,若不受其它因素影响,液流方向可认为是随机的。但在紧靠塔壁处情况则不同。液体通过填料与塔壁的接触点流至塔壁后,即顺塔壁流下,基本上不再返回填料层中。于是,近塔壁填料处液体往塔壁流动,便导致填料层中液体向塔壁流动。液体流过一段填料层后,填料层中心部位液流量明显减小,甚至出现干填料区。而气体流过填料层时,本来就有优先流过空隙大、阻力小的区域的趋势,液流分布不匀则更加剧这种趋势。实践说明,随着填料塔塔径的增大,塔内气液分布不匀现象更趋严重。这称为填料塔的“放大效应”,或称“放大问题”。长久以来,填料塔“放大问题”一直是限制填料塔向大型化方向发展的障碍。解决填料塔“放大效应”的常见措施有:改进塔顶液体原始喷淋的均匀性,多设喷淋点,在填料层中设置液体再分布器及控制塔径与填料尺寸的比值等。此外,人们对于填料形状对减小沟流的作用已给予了足够的重视。新型高效填料的采用使气液分布情况得到改善。由于采用多种有效措施,目前填料塔的放大问题已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。塔径超过10m的填料塔当前已并不鲜见……